精致的国学桌为学习国学的朋友们锦上添花...
时间:2021-03-03 03:56:38 浏览次数:256
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。”——学习国学核心是培养高尚的人格。国学倡导培养高尚的人格,通过向往圣先贤学习,让自己的性情趋于**。
精致的国学桌为学习国学的朋友们锦上添花
《论语》云:“子曰: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,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《大学》讲: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”,强调修身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基础。《中庸》云:“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。
”提倡先培养人的道德品质,然后再掌握文化知识。道家以虚寂守静来保持人的自然本性,主张排除杂念干扰,求得心灵宁静。《老子》说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
”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”《庄子》说:“人卒虽众,其主君也。君原于德而成于天,故曰,玄古之君天下,无为也,天德而已矣。
”强调君主以德为本,顺天道无为而成功。佛教要求人们在“念”起之时,就立即遏制,不让其生长,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。“去恶从善”“慈悲平等”“自觉觉他”等思想,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、宽容、奉献的性格。
由此可见,重视人格培养是三家的共同之处。 国学教人有真正的理想,懂得人生真正该追求什么。孔子说: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
”又说:“志于道,依于仁,据于德,游于艺。”国学不排斥具体的技能,只不过要首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,做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,才能做好其他学问。 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”——学习国学重在实践。孔子说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”只有努力学习,亲身践行,才能有真正的学问可言。
国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,应当身体力行。大部分人把学国学等同于背国学,是一种误解。 “知”与“行”是国学中一对重要范畴。
“知”,即明辨是非,这已经不易,将其落实到行动上,更为不易。商朝政治家傅说感叹说:“知之非艰,行之惟难。”正因为知易行难,古人一直强调“行”的重要。
隋代王通说:“知之者不如行之者。”南宋大儒朱熹说:“致知、力行……论其轻重,则当以力行为重。”认识正确与否,有待于实践的检验。
南宋理学家张栻说:“行之力则知愈进,知之深则行愈达。”实践越多,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;认识越深刻,就越能指引实践发展。明代王阳明提出“知行合一”。
他说: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 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对于克服“知”“行”脱节有积极的意义。当前,社会各界“知”而不“行”,“知”“行”脱节的行为很严重,加强国学修养是克服这一弊病的重要途径。
要之,国学讲究坐而论道,更讲究起而践行。学习研究国学,既要做“学者”,更要做“行者”。 “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。
”——学习国学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。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”不同文明应相互尊重、和谐共处,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、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。
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: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。”但是,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,我们**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。梁启超说:“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,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。
”呼唤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前提下,加强中西文明的交流。所以在尊重自己民族文化,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,凝聚国人对于中华文明的认同、自觉与自信的基础上,尊重文明的多样性,在传统底色上绘出与时俱进的亮色,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。国学桌厂家:www.juxianzhuang6.com
- 上一篇:传承国学经典,国学桌厂家为您加油!
- 下一篇:孩子们使用国学桌?学习国学有哪些好处?